股东、董事、监事等主体与公司之间,因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请求确认决议有效或无效产生的争议,核心是 “公司决议内容的合法性审查”,常见于决议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如修改公司章程剥夺股东知情权)、决议内容损害股东利益(如违规分配利润)场景。
一、相关法律规定:核心依据为《公司法》(2023 年修订)第 22 条(公司决议效力)、《公司法解释四》第 1-3 条(效力确认规则)。新规明确:公司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请求法院撤销(需在决议作出之日起 60 日内起诉);决议无效或被撤销的,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二、认定要点:“公司决议效力确认纠纷” 的核心标准:1. 内容合法性:决议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如决议 “股东不得查阅会计账簿”,违反《公司法》第 33 条,无效);2. 章程符合性:决议内容是否违反公司章程(如公司章程规定 “分红需经代表 3/4 以上表决权股东同意”,决议仅经 2/3 同意,可撤销);3. 主体适格:起诉主体是否为适格权利人(如股东、董事、监事,公司债权人可在决议损害其利益时起诉);4. 决议存在:是否存在真实的决议(如伪造股东签名的 “虚假决议”,视为未作出决议)。损失范围确定:1. 决议无效损失:因执行无效决议导致的公司损失(如违规分红 100 万元,需返还,产生利息损失 5 万元);2. 股东利益损失:决议损害股东利益导致的权益缩水(如决议低价转让公司资产,股东权益减少 200 万元);3. 维权费用:律师费(10 万元)、诉讼费。
三、民事责任承担方式:效力确认:法院可判令确认决议无效(如确认 “违规分红决议” 无效),公司需停止执行决议,已执行的恢复原状(如返还分红 100 万元);决议被撤销的,公司需重新作出决议。损失赔偿:因决议无效或被撤销导致股东、债权人损失的,作出决议的董事、高管承担赔偿责任(如董事故意通过无效决议,赔偿股东 200 万元损失);公司隐瞒决议无效情形的,赔偿权利人延误损失(如利息损失 5 万元)。虚假决议处理:伪造签名的虚假决议,视为未作出,公司需向股东赔礼道歉,赔偿股东知情权损失(如 5 万元);相关责任人(如伪造签名的董事)承担行政责任(如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