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让方(原承包方)与受让方之间,因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如农户将耕地承包权转让给农业企业)产生的争议,涵盖转让效力(如未获发包方同意的转让)、转让款支付(如受让方拖欠转让款)、权利瑕疵(如转让的承包权已抵押)、承包地收回(如转让后发包方收回土地)、征地补偿分配(如转让后土地被征收的补偿归属)等问题,核心涉及 “转让程序合规性”“权利归属界定”,常见于转让合同无效纠纷、转让款索赔、补偿分配争议等场景(注:转让需经发包方同意,受让方需具备农业经营能力)。
一、相关法律规定:核心依据为《农村土地承包法》第 38-41 条、《民法典》第 335-336 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 13 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 38 条明确转让条件(发包方同意、受让方具备资格),第 41 条规定转让后原承包关系终止;《民法典》第 335 条规定转让登记效力;司法解释第 13 条明确未获同意的转让合同效力。
二、侵权行为认定:转让方转让已抵押的承包权未告知(如隐瞒抵押事实)、转让非本人承包的土地(如转让他人耕地)的,构成侵权;受让方拖欠转让款(如约定支付 10 万元仅支付 5 万元)、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如转让耕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需承担侵权责任;发包方无理由拒绝同意转让(如刁难受让方)、转让后违法收回土地的,构成侵权;需结合转让合同、发包方同意证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付款凭证,区分 “有效转让” 与 “无效转让”(如未获同意的转让)。
三、民事责任承担:转让合同无效的(如未获发包方同意),转让方需返还转让款(如退还 5 万元),受让方需返还土地;转让方隐瞒抵押的,需赔偿受让方损失(如抵押权实现致受让方无法经营的损失 3 万元);受让方拖欠款项的,需补足余款并按 LPR 支付利息;擅自改用途的,需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如耕地破坏赔偿 2 万元);发包方拒绝同意的,需出具书面理由并协助办理手续;转让后征地的,地上附着物补偿归受让方,土地补偿费按转让协议约定分配,无约定的归原承包方;双方均有过错的(如转让方未提醒需发包方同意,受让方未核实),按过错比例分担,如转让方承担 50% 责任,受让方承担 50%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