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押权人(如矿业投资企业)、抵押人(探矿权人)及第三人因探矿权(如金属矿、非金属矿勘查权)抵押权的设立、审批、登记及实现产生的争议,核心围绕 “抵押审批程序”“登记效力”“探矿权价值波动风险” 展开,是矿业权融资领域的特殊担保纠纷。
一、相关法律规定
核心依据为《民法典》及矿业权管理法规:《民法典》第 395 条将 “探矿权”“采矿权” 等用益物权列为可抵押财产(需符合法律规定);《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 6 条规定,探矿权人可以将探矿权转让、出租、抵押,但需经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批准;《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 55 条明确,探矿权抵押需签订抵押合同,并向原发证机关办理抵押备案手续,备案后抵押权设立;第 58 条规定,实现探矿权抵押权时,需经原发证机关批准,且受让人需具备相应的探矿资质。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矿业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5 条规定,探矿权抵押权自备案之日起设立,未经备案的,抵押权未有效设立。
二、纠纷认定要点
需紧扣 “审批备案 — 资质要求 — 价值评估”:首先,审查审批备案程序,探矿权抵押需经省级以上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批准(若探矿权为国家级,需自然资源部批准),并办理抵押备案手续,仅签订抵押合同未审批备案的,抵押权未设立;审批时需审查探矿权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存在权属争议或违法行为(如未按勘查方案施工)。其次,确认主体资质,抵押人需为合法探矿权人(持有探矿许可证),抵押权人若为金融机构,需具备矿业权融资资质;实现抵押权时,受让人需具备相应的探矿资质(如勘查技术人员、设备条件),无资质的受让人不得取得探矿权。最后,考量价值波动风险,探矿权价值依赖勘查成果(如是否发现矿产资源),抵押合同需明确价值评估方式及风险承担,因勘查失败导致探矿权价值贬损的,一般由抵押权人自行承担风险(抵押人无过错的)。
三、民事责任承担
责任承担以 “优先受偿、资质审查、赔偿损失” 为核心:探矿权抵押权经审批备案设立的,抵押权人可就探矿权拍卖、变卖款优先受偿,拍卖需经原发证机关批准并确保受让人具备资质;抵押人未经批准擅自抵押探矿权的,抵押合同无效,需返还抵押权人融资款并赔偿利息损失;因抵押人隐瞒探矿权瑕疵(如已被吊销许可证风险)导致抵押权人损失的,需赔偿探矿权价值差额损失;实现抵押权时,若受让人无资质导致探矿权无法转让,抵押人需提供其他担保或补足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