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让方(原软件著作权人,如开发方、企业)与受让方之间,因转让方将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财产权(如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修改权中的财产性部分)有偿转让给受让方产生的争议,涵盖转让范围(如仅转让 “PC 端复制权” 却含移动端复制权)、权利瑕疵(如转让的软件著作权已抵押 / 已许可他人独占使用)、转让款支付(如受让方拖欠转让款)、权利登记(如未办理软件著作权转让登记影响对抗)、禁止反悔(如转让后又擅自行使已转让权利)等问题,核心涉及 “软件著作权财产权转让边界”“权利无瑕疵担保”,常见于权利瑕疵致使用障碍、转让款拖欠、擅自行使已转让权利纠纷等场景(注:软件著作权人身权 < 如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 不得转让,仅财产权可转让)。
一、相关法律规定:核心依据为《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 8 条(软件著作权内容)、第 10 条(软件著作权转让)、《著作权法》第 25 条(参照著作权转让规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第 14 条(转让登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 8 条明确软件著作权含人身权与财产权,财产权可转让;第 10 条规定:软件著作权转让需订立书面合同,合同应载明软件名称、版本号、转让权利种类、地域范围、转让款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第 14 条规定:转让登记非生效要件,但可对抗第三人;《著作权法》第 25 条(权利无瑕疵担保)适用于转让方义务。
二、侵权行为认定:转让方转让的软件著作权存在权利瑕疵(如已将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给平台却隐瞒)、转让后擅自行使已转让权利(如转让复制权后仍自行制作软件安装包销售)、未按约定配合办理转让登记(如拒绝提供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致登记无法完成)的,构成侵权;受让方拖欠转让款(如约定支付 10 万元仅支付 3 万元)、超范围行使权利(如仅转让 “中国大陆发行权” 却在海外应用商店上架)、擅自修改软件核心代码致人身权受损(如删除开发方署名)的,需承担侵权责任;需结合转让合同、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转让款支付凭证、软件使用证据(如安装包下载记录、应用商店上架信息),区分 “已转让财产权” 与 “未转让权利 / 人身权”。
三、民事责任承担:转让方权利瑕疵致受让方无法使用的,需退还已收转让款,赔偿受让方预期收益损失(如无法上架应用商店致的利润损失),承担违约责任(通常为转让款的 20%-30%);转让后擅自行权的,需停止使用,销毁侵权安装包,赔偿受让方损失(如市场份额被侵占的损失);受让方拖欠转让款的,需补缴款项并按 LPR 支付利息,转让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收回软件著作权;超范围行使权利的,需停止超范围使用,支付额外使用费(按超范围地区 / 权利的市场价值计算);擅自修改致人身权受损的,需恢复原状(如恢复开发方署名),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双方均有过错的(如转让方未明确权利范围,受让方未核实权利状态),按过错比例分担,如转让方承担 50% 责任,受让方承担 50% 责任。